当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的时候,没有人会意识到,此后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将如此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整个世界。
信息技术不仅自身发展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而且以迅猛的速度改变着我们工作与生活的各个层面。更重要的是,曾经作为产业“天条”的“摩尔定律”,催促着信息技术本身持续而快速地创新和进步。而信息技术每一步的变革,都伴随着对业务推动力的提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变,日益显示出业务与技 术不断融合的未来方向。
信息技术的演进:技术进步推动业务发展
信息技术如今已经是几乎人人都熟悉的名词了,但在多年以前,信息技术只体现在大型计算机吞吐记录数据的绿色条形纸上,因此,那时人们称这种 技术为“数据处理”(Data Processing,DP)。因为当时的技术能够做到的,不过是把企业数据做简单的收集和处理,根本无法影响核心业务环节的运行。
到 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文字处理软件、个人电脑、迷你计算机,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产品的问世,“数据处理”这个名词逐渐被“管理 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IS)所替代。信息技术也逐渐深入到企业办公环境的主要角落。人们逐渐发现,随着企业办公与管理沟通日益依赖信息技术手段,一旦MIS 出现问题,企业的日常办公和业务信息沟通,将受到较大的影响。
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名词频频出现,且又包括了网络、移动设备、移动电话、电子邮件、电子商务、数据中心等等新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这时的技术和业务的联系,已经大大超越了以往的DP和MIS时代,可以跟踪业务的进展,对业务的稳定运行和企业日常运作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当然,那时的信息技术还不能主动地影响业务运营,包括产品开发、销售、生产或客户关系管理等。
进入到21世纪,随着高科技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不断推陈出新,信息化应用的不断贴近业务需求,信息技术与业务呈现日益融合的趋势,技术 可以深入地渗透到从供应、研发、设计、生产到销售、管理等业务运营链条的各个环节,正在逐渐成为业务发展最重要的驱动(驱动下载)力之一。
可以说,在技术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技术与业务的关系不断密切,技术对业务的推动能力也不断加强。
从生产力到竞争力
从技术对业务的推动力角度来看技术演进的历史,如果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的信息技术,作为业务的支持手段,只能算是生产工具的一部分的话,那么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信息技术就是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而今天的信息技术就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竞争力。
20 世纪80年代,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基于把发展经济建设和提高国民生产和生活水平放在首位的国策,熟读《资本论》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将技术放到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曾经响遍了中国。尽管当时的信息技术在中国的普及还只是刚刚起步,不仅成本很高,而且 只局限于科研院所和国际机构,并未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但是信息技术在国际先进国家和大型跨国企业中,已经确实发挥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到 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IT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大多数企业和个人用户都普遍接触并应用到了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全球的互 通互联、信息的实时交换成为可能,从每一家企业到每一位客户都被一根无形的线连接起来,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生产力的提高。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步 伐的加快,更多中国企业开始投入很大的资金在IT基础设施建设中,并从零开始建设企业和政府的信息架构,希望信息化、自动化能够有效提高生产率、提升管理 效率,改善客户满意度,并减少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信息技术在推动企业不断发展、业务不断增长方面的作用,体现得日益明显。
然而,近年来出现了对IT质疑的声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哈佛商业评论》的前主编尼古拉斯•G•卡尔的《IT doesn’t matter》(《IT并不重要》)。他认为,IT已经不重要了, IT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和地位在降低,因为随着当今IT技术的发展,IT在不断的商品化、标准化和公开化;IT技术本身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任何企业,包括竞争对手之间,都可以通过搭建一套复杂的IT系统来支撑企业的核心业务,因而IT技术无法带来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这就意味着,IT作为生产力已经不具备独特性,今后的IT要继续对企业发展带来巨大驱动(驱动下载)力,就必须着眼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进入到21世纪,信息技术对企业的贡献应该上升为企业的“竞争力”。只有IT和企业的战略和业务目标紧密结合,通过深入影响业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 依靠信息技术切实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小风险,或者快速适应市场变革、加速业务增长,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再次显示出IT无可替代的价值。
技术与业务走向融合
今天的事实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技术和业务融合的趋势。技术开始遍及业务的各个层面。如今企业对技术的依赖性非常显著,以至于企业日常运营,特别是关键核心业务的运转,已经须臾离不开连续稳定运行的技术环境。
试想一下,一个几乎是24小时不间断运营的跨国企业,或者一个分支机构遍布全球的金融公司,如果总部的所有IT系统突然全部停止运行,哪怕只有几小时,恐怕办公室也会乱作一团,业务损失达百万元、甚至千万元以上。这在几十年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随着技术和业务不断走向融合,有些主动从业务角度去规划和利用IT的企业,已经从中获得了业务发展的竞争优势。例如国家开发银行,从业务需求出发,率先在国内金融界采用了长期IT战略外包服务,外包为国开行完善IT服务和资产管理开创了新的途径,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使其总体IT拥有 成本降低了30%左右。
反过来说,如果技术和业务不走向融合,只单纯从技术角度 进行IT规划,而不从业务角度考虑技术投入对企业的回报――如重视硬件基础设施,忽视软件开发和业务应用;重视项目建设,忽视相应的业务流程改进等等,那么企业将无法避免IT投资黑洞。尽管采用了先进的IT技术,却依然会失去长期的竞 争优势。
面对业务和技术不断地走向融合的趋势,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技术对业务的推动作用,在政策上积极鼓励企业将信息化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 地位。在近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共同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央企业 信息化工作,不仅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发挥率先垂范的带动作用,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水平”。该文件要求,国内的中央企业要“紧 紧围绕企业发展总体战略和主营业务,制定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并纳入企业发展规划,确立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并明确要求“始终把提高业务运营 水平和实现管理创新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企业实际需求,通过持续完善、改进和优化,建设实用高效的信息系统,真正形成对企业管理决策和 业务发展的全方位信息化支撑”。
同样,面对这种技术与业务融合的趋势,作为一直致力于推动技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企业,惠普将着眼于业务的需求方向来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将IT目标与企业的商业目标整合,不仅努力开发更有利于提升业务绩效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让技术成为业务发展和企业成功的重要引擎,而且帮助企业像管理业务一样运行、建设和管理IT系统,帮助企业保障IT的投资回报,最大程度的提高生产率和商业利润,将IT部门从成本中心变成利润中心。
国际知名调研机构Forrest Research总裁George F. Colony说:“今后技术就是业务,业务就是技术。”在这种融合的趋势下,CIO将不再只专注于单纯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而更关注如何通过技术实现业务流 程的改善、客户关系的提升、业务绩效的提高、管理运营成本的降低,或者发现新的业务收入来源。在业务发展的推动下,技术不再只是业务的支持要素,而是更积极的业务运营的伙伴,是推动业务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