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1-4月份,我国软件产业实现收入1435.2亿元,增速达到28.0%,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营收入10.8%;电子计算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15.9亿元,同比增长18.0%,占电子信息产业收入的34.8%。
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十二项重点产业项目中,有五项涉及计算机产业,这将在未来几年极大地促进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软件产业规模2007年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软件出口外包和嵌入式软件日趋成为软件产业的重要增长点。软件外包将保持每年40%以上的增长速率,目前我国外包业务主要来自日本,而来自欧美的外包业务从质量和数量上都更胜一筹,是未来主要的开拓方向。行业IT信息化建设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3G网络的建设和证券市场信息化需求的剧增,也将为相关的行业软件上市公司带来丰厚利润。
PCs市场保持平稳增长,笔记本取代台式机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小企业,家用市场,农村市场将是未来几年PCs增长的主要来源。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互联网市场正由基础建设向内容服务转变,互联网搜索、电子商务、互联网安全和网络游戏市场值得重点关注。
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的高估值水平和高增长预期基本相符,给予行业“谨慎推荐”评级。建议重点关注软件行业具有高增长预期的上市公司,推荐航天信息、亿阳信通、华胜天成,谨慎推荐东软股份、恒生电子、同方股份和浙大网新。
一、计算机行业整体运行情况回顾
1.计算机行业1-4月份保持较快增长
今年1-4月份,我国软件产业实现收入1435.2亿元,增速达到28.0%,继一季度的26.9%提高1.1个百分点,高出制造业增速11个百分点,是同期GDP增增速的两倍多,呈现出较快发展势头。软件业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比重进一步扩大,到4月份软件业务收入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0.8%,比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软件产业正在成为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从产业结构看,软件产品收入(含嵌入式软件产品)位居第一,1-4月软件产品收入828亿元,占软件产业收入的比重为57.7%;系统集成349亿元,同比增长27.7%,占软件产业收入的24.3%;软件技术服务223亿元,同比增长36.1%;IC设计收入保持较快发展,同比增长37.1%,高出软件业平均增速9.1个百分点。软件服务收入增速较快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随着中国软件市场和软件产业逐步走向成熟,大规模采购软件产品、建设软件平台及粗放式软件开发的时代已经结束,而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维护、咨询等软件服务的需求却迅速增长起来。二是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线服务的软件企业越来越多,从互联网服务中取得的收入正在大幅增加。
软件产业发展东西部失衡,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北京、长三角和广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西部仅有陕西和四川进入前十,分别排名第9和第10。
今年1-4月份,电子计算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15.9亿元,同比增长18.0%,占信息产业34.8%。从整机行业看,微型计算机产量3867.9万台,增长26.9%,其中高端产品比重继续提高,笔记本电脑2303.2万台,增长22.6%,笔记本电脑销量占微型计算机比重达58.2%,比去年同期提高8.7个百分点。
2.十一五规划力促计算机行业发展
信息产业部已经制定了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在十二项重点产业项目中,集成电路(64位CPU),软件,下一代互联网,先进计算,网络与信息安全等五项涉及计算机产业,这将在未来几年极大地促进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按照《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十一五”专项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国内市场销售额3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10年突破10000亿元大关,其中国产软件和信息服务占国内市场份额65%以上;出口额以28%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10年达到125亿美元;形成10-15个软件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40-50个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软件骨干企业。发展重点上,以操作系统为重点,继续发展自主基础软件,积极推动嵌入式软件发展,全面发展信息安全软件,大力推进软件服务与外包,积极发展面向行业的应用软件,积极发动数字内容处理软件,然后是智能应用软件。
2000年国务院出台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18号文),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47号文)。但美国等认为扶持政策给予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17%的退税率违反了WTO原则。同时,47号文件有效时间截止于2005年,18号文件中的政策也只能持续到2010年。
新的软件集成电路扶持政策有望在年底出台,主要包括取消增值税退税、加大所得税优惠、设立专项基金,以及首次将上游装备和材料业纳入政策优惠范畴等。
出口税部分依然享受退税的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部分,原来“18号文”规定的“前两年免除后三年减半”政策,将可能变为“前五年免除后五年减半”,这一优惠将延伸至2020年。
由于计算机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前期的研发和市场培养均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国内目前的金融体系缺少对这类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由于缺少安全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在高技术产业的投资比较谨慎,抑制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企业融资方面,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5月14日下发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为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拓展了融资渠道,对优秀计算机公司的做强做大具有深远意义。
二、软件产业出现拐点
近几年来,全国软件产业规模快速增长,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超过40%,2006年软件产业收入达到4800亿元,实现出口60.6亿美元。企业实力明显增强,累计认定软件企业达到1.3万家,上千人规模的软件企业约80家,软件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35家,通过CMM5认证的近40家。产业聚集效应开始显现,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实现软件销售收入约2000亿元,占全国软件收入的41.7 %;新认定的11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已成为推动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1-4月份,我国软件产业实现收入1435.2亿元,增速达到28.0%,到4月份软件业务收入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0.8%,比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
从数据来看,软件行业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转折,规模性企业恢复了前期的高速增长。东软、用友等国内软件大企业经过几年调整和积累,已经走出业绩增长的低谷,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取得先机。可以预见,越来越多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将迎来持续高速发展期。
行业发展的机遇
中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实体,中国推行信息化和正版化产生了对软件的巨大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要求,以及《政府采购法》等政策的实施,使国产软件在国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国有巨大的信息电子制造业。2006年我国信息电子制造业规模达37000亿元,占全球电子工业产值的30%以上,名列世界第二。这个制造业对嵌入式软件有巨大的需求,也为嵌入式软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人力成本优势。软件产业的成本大约70%为人力资源成本,中国的软件人才的成本比印度低30-40%,因此成本优势将增强国内软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软件企业的规模困境。国内上千人的软件企业屈指可数,而印度规模较大的软件外包公司通常有上万人。规模小的带来的问题,一是人员调配有困难,二是技能覆盖面也相对狭窄,三是不易获得较大的订单。
人才瓶颈。虽然中国每年有大量的计算机类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但是由于学校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脱节,企业较难直接获得符合要求的人才,在相应的培训机构和体制完善之前,人才仍然是软件企业发展的瓶颈。
基础软件领域薄弱。由于中国的软件产业起步迟、投入小,目前中国软件企业在不容易形成垄断的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和服务领域,有一定的竞争力,而在已形成垄断的基础软件领域很难进入。
制造业行业软件落后。尽管我国软件业、制造业的相互渗透作用正逐步加强,但软件业尚未对制造业起到根本性的促进作用,制造业的规模效应也没有对软件业的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二者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格局没有真正形成。
行业中重点关注的细分子行业在2007年,我们建议关注软件外包,行业管理软件,3G软件等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细分子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