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他成为改革开放后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2009年,还是他,作为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哈佛冠名讲席教授;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化学和生物物理界最高奖获得者、是获得美国生命医学大奖——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的第一位华人
他就是北大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谢晓亮。2018年7月1日起,著名科学家谢晓亮正式全职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担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今天一起来看看这位顶尖科学家的故事。
出生和本科求学均在北大
1962年6月,谢晓亮出生于北京,父亲谢有畅与母亲杨骏英皆为北京大学化学系的教授,因此他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和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度过小学与中学阶段 。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业余时间还旁听了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课程,还利用暑假到实验室做实验,学有机合成,又写计算机程序做化学计算。
1985年夏,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博士,师从研究超快激光研究化学动力学的约翰·西蒙(John Simon)。1989年,博士毕业后去芝加哥大学物理化学教授格雷厄姆·弗莱明(Graham Fleming)的实验室做博士后。
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1992年起,谢晓亮受聘于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成为了PNNL1965年成立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1999年,谢晓亮被哈佛大学聘为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2009年到现在,谢晓亮担任哈佛大学Mallinckrodt讲席教授。2008年,他开始在北京大学兼职。
谢晓亮教授有多牛?
谢晓亮教授研究领域广泛,从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到生物化学,再到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临床医学,无畏探索,不断创新。他是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
2010年谢晓亮在北京大学主持创办的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已成为世界上引人注目的技术驱动型的生物医学究中心。2016年谢晓亮又组建了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以促进我国基因组学和精准医学的发展。
2012年谢晓亮在单细胞全基因组学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开发了单细胞全基因组均匀扩增的新方法——多重退火循环扩增法(MALBAC)。2014年9月19日,世界上第一例“MALBAC婴儿”在北医三院诞生,标志着中国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近几年,他相继入选了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15年,凭借MALBAC技术以及之前卓越的科研成就,谢晓亮获得了美国重量级的生物医学奖——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并成为该奖项的首位华人获奖者。多位获得过该奖的科学家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谢晓亮教授也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