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 营销资讯 >> 行业动态
2014年重庆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思路及主要措施
 
  2013/12/27
 
    2014年重庆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改革创新、稳中求进,以“增量调结构、创新促升级”为主线,紧紧围绕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总体目标,统筹推进五大功能区和6+1支柱产业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多元化产业格局,实现工业经济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协调统一,发挥工业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中的核心作用,为重庆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全年力争规模工业销售产值增长12.5%。重点抓好六项工作: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以“6+1”产业为重点,以产业链薄弱缺失环节为突破口,应用“四新”改造提升现有产业,提高智能化水平。二是着力发展3D打印、机器人、数控机床、轻型通用飞机、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跃升。三是化解过剩产能,认真落实中央 “四个一批”总体部署,推动船舶和水泥两大行业提质增效,提高产能利用率。
    第二,抓好技术创新,增强转型升级原动力。一是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产权运用、技术中心能力提升等重大专项,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新建一批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二是推出一批带动性强的新产品。滚动实施“三个一百”重点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工程,力争全年新产品上市、在研、启动分别达100项,新产品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5%以上。三是强化质量品牌建设。深入开展“专家百团千企行”质量提升活动,推动企业创建国家和市级质量“标杆”及品牌培育试点,培育20家以上市级质量标杆企业,30家品牌培育试点企业。
    第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激活发展潜在力。一是根据消费者需求改进工业设计。以电脑、汽车产业进行试点,建立工业产品体验设计中心,打造国家级工业设计园区,提升产品设计水平。二是推动金融服务。鼓励笔电、汽摩、装备等重点企业建立营销结算中心,新引进一批国际结算企业总部,打造内陆国际金融结算中心。三是推动物流产业发展。运营和维护好渝新欧铁路联运通道,优化渝深、渝沪运输通道,发展第三方物流,建成西南重要物流基地。四是推进电子商务。推进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项目建设,建成集商品通关、检验检疫、物流分拨、金融结算为一体的国内重要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
    第四,推进四化融合,开启智能时代新征程。一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首席(CIO)制度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6+1”支柱产业的普及应用,促进企业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验管理网络化。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信息化在城镇规划建设以及城市水、电、气、交通等方面的运用。三是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重点完善“12582”农信通、“12316”农业服务热线等服务平台,切实服务“三农”。四是加大社会信息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开发利用,推进信息化在政务、医疗、社保、安全等方面的运用,提高社会管理效能。五是完善信息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国家级骨干直联点建设,完善监管体系,加强信息安全检查、督查,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第五,抓好调控调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一是加强运行监测预警。强化对重点行业、企业和产品的运行监控,及早提出预警信号,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行业上下游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配合,全力保障电力、煤炭、天然气供应。三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展会、发展电子商务等方式,帮助企业扩大订单。四是做好企业负担监控。强化各项惠企减负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第六,积极推进改革,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一是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完善民营经济扶持政策,用好民营发展专项资金;引导非公企业参股国有企业,支持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生产领域。二是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在五大功能区架构下,出台产业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办法,明确并严格管控禁止和限制的产业或项目,推动五大功能区差异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三是探索国有企业剥离社会职能市场化运作机制,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四是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改革。进一步规范项目申报、评审程序,改进补贴方式,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 2012 WebSI.Cn IT渠道门户 蜀ICP备1202506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