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文章统计华尔街从事高频交易的金融机构,每1毫秒I/O响应时间的提升,可以带来平均每年1亿美金的增收,而亚马逊每1秒的I/O额外延迟则会造成总额高达480万美金的订单损失。到国内,刚刚过去的2013年“双十一”,350亿元,一个让世界都为之惊讶的数字。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交相辉映。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能直接说明数字与经济的价值。也正是看准了已经成型的趋势,IBM以存储应用为切入点,在“数据经济”的高潮中细分市场,希望可以帮助企业以技术驱动数据价值和业务变革。
存储对大数据的价值不言而喻。但面对非结构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大多IT基础架构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以存储为例,至少超过一半以上的企业还没有使用存储虚拟化功能,更不用说重复数据删除。事实上,存储只是一个动作,能将存储的数据变成价值才是最终目标。
开放,是IBM存储的核心词
在IBM系统与科技部存储开发总监Greg Moore看来,基础架构已经被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大部分:复杂的,可定制的大型资源供应商;简单的,标准化的基于云的供应商。前者,更多是传统意义上的IT企业,比如IBM、微软、Oracle等;后者是新兴公有云服务商,如IBM所收购softlayer、AWS、谷歌等。“双方共同为企业级市场提供云与大数据的服务。”
基础架构已经被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大部分:传统与云
在这一战略下,IBM存储更多但当了急先锋的责任。从IBM Storwize的V7000、V5000和V3000到纯硬的闪存阵列IBM Flash System,IBM XIV,IBM在逐步完善其“软件定义存储”(Software defined Storage)路线图。IBM系统与科技部存储产品部大中华区总经理黄永志详细解释了IBM“软件定义存储”的三个阶段:
1.0阶段,提供存储虚拟化功能,并针对工作负载进行优化,比如自动精简配置、Easy Tier 自动分层功能、实时压缩、图形化管理界。
2.0阶段,提供开放的存储平台和Storwize Platform的API服务,实现存储的跨平台管理;通过运行在服务器中的 XSF(存储软件开发包),实现应用对存储的跨平台开放管理;通过使应用直接运行在Storwize 平台,实现应用对存储的跨平台开放管理。以及集成行业导向技术更好支持Storwize平台的扩展。
3.0阶段,提供受保护的单一数据池,提供分析增强的存储策略,数据恢复简单且及时,通过智能分析挖掘数据价值,将应用移向数据而非将数据移向应用。
“未来,IBM Storwize 家族将提供更加开放的API,通过智能驱动的数据管理完全实现应用对存储资源的动态分配和管理。”开放,已经成为IBM存储的核心关键词。
细分,是IBM存储的新策略
随着大数据的逐步深入,应用场景已经逐步细分。“2-5毫秒响应需求的可以用全HDD,1毫秒可以混合存储,微妙级可以全闪存阵列。”IBM系统与科技部大中华区新兴业务总经理及FlashSystem总经理黄国文如此分析。
是的,不同类型的数据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经济价值,而不同类型的应用对底层存储架构显然也完全不同。要实现最优数据价值,完全可以针对典型三类业务场景选择不同的产品及方案:数据密集型业务、社交移动等需要快速启动的业务,以及核心应用。
每一类应用场景IBM存储都重兵把守。
数据密集型业务:全硬件的全闪存阵列IBM Flash System明显提升OLTP和OLAP效率,结合SVC构建存储池,提升存储效率。IBM SmartCloud Storage Access支持云就绪和软件定义存储,提供自助配置服务和用于ISV应用集成的云存储API,构建灵活云存储方案。高端存储XIV提供极高性能和自动化功能,并针对云部署而优化,同时支持OpenStack等开放标准工具。
快速上线的业务:IBM Storwize产品家族,依靠SVC、EasyTier、实时压缩等功能优化存储虚拟化,并通过集成第三方技术,支持企业根据业务增长灵活添加功能和软件。
核心应用场景:IBM Storwize产品家族以外,还有IBM DS8000系列和XIV,IBM HyperSwap。
以存储为核心,IBM在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的策略越加清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